微信
微博
| 简体版| 繁体版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务动态 > 乡镇要闻

【民族乡成立40周年】喜看瑶乡新变化 —凌云县沙里瑶族乡成立40周年侧记

2024-10-17 17:53     来源:凌云县人民政府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莫笑瑶山苦,瑶乡汉子血性浓,千万贫穷连根拔;莫笑瑶山穷,瑶乡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凌云县沙里瑶族乡坊间盛传的一首民谣。

历史,总有特殊的节点被铭记,1984年,凌云县沙里瑶族乡正式成立,至今整整40年。40年风雨兼程,40周年波澜壮阔,40年来,沙里瑶族乡各族群众就像开篇这首民谣道出的不屈不挠、砥砺奋进、幸福与共。

强基固本,让乡村活起来

在沙里瑶族乡的村村寨寨,一个个水柜镶嵌在大山里星罗棋布,一股股清泉不远千里流入家家户户。

“石漠荒村无水源,穷村空峙苦岭山。一挑苦水寒星路,双脚磨光青石湾。”沙里村苦岭拗屯地处喀斯特地貌石山区,曾经,饮水难扼住了村民发展的“咽喉”。

如何啃下这“硬骨头”?“十三五”期间以来,该乡通过新建家庭水柜、新建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着力提升大石山区群众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确保群众喝上放心水。

走进沙里瑶族乡龙化村,一条条硬化路犹如绸带般满山盘绕,美不胜收。“以前,出门靠走,生产全靠肩挑马驼,现在,条条道路通地里,驱车眨眼功夫就到了,省时又省力。”说起村里道路的变化,脱贫户黄献德满脸喜悦,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他更有信心把桑蚕做强做大。

龙化村地形特殊,半土半石,村民在山上种植大量的农作物和经济林,但地势陡峭,山地分散,导致村民从事劳作生产极其不便。作为农村经济的“生命线”,交通是村民生产生活的保障。立足于此,沙里瑶族乡着眼长远,聚焦薄弱环节,集中开展建制村道路硬化、屯级路硬化、产业路建设等,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桑宝宝住着别墅吹空调,长不好才怪呢。”黄献德知趣地说,当地党委、政府积极争取资金项目,建设集中标准大蚕房、小蚕共育室等,解决群众种桑养蚕后顾之忧,大家发展产业更有搞头。

遇水架桥,逢山开路。40年来,沙里瑶族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不断点亮群众“微心愿”,擦亮村寨“新底色”,搭起党群“连心桥”,铺好群众“暖心路”。

风貌塑行,让家园美起来

曲径通幽、屋舍俨然,竹篱笆、微菜园相映成趣。在初秋暖阳的沐浴下,大山深处的弄谷村散发着悠然恬静的气息。

“牲畜乱跑,粪便乱排。”回忆村里的旧貌,村民杨胜文十分“害臊”。受制于传统习俗,“脏乱差”是困扰祖祖辈辈的一大难题。

如何破题?沙里瑶族乡在争取项目资金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同时,组建了“乡村风貌整治提升”党员突击队,进村入户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宣教活动、教育引导村民拆除乱搭乱建的羊棚猪圈,规整房间屋后等。

垃圾不落地,污水不见天。如今,弄谷村一改过去的“窘样”。“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弄谷村党支部书记莫金贵说。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志愿服务活动,带动群众共同参与进来,逐步摒弃陈规陋习。

弄谷村的蝶变,是沙里瑶族乡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取得实效的生动体现。该乡结合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理念工作,创新开展“干部回乡·扮靓家园”“我的家乡我建设”大行动。按照“抓点示范、扩线成面、连片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构建以“党员中心户+党员+公益岗+群众”四级联动的党群服务网格,全乡上下干群齐心建设和美乡村行动蔚然成风,实现了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和“全域美”的目标。

产业做实,让群众富起来

“我们家桑园面积近100亩,目前除去成本,纯收入20余万。”近日,该乡弄塘村脱贫户刘进飞高兴地盘算养蚕收入。

在凌云,桑蚕产业已经演变为司空见惯的传统产业。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沙里瑶族乡率先引进和推广原蚕新品种,并成功打造成原蚕饲养县级示范基地,推动全乡原蚕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

“我们紧紧围绕现代特色农业小镇发展定位,按照‘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管在产业上,村民富在产业上’的思路,壮大发展桑蚕、八角、油茶、烤烟,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沙里瑶族乡人民政府乡长韦华杰介绍,全乡特色产业实现了“五个万”(万亩桑园、万亩杉木、万亩油茶、万亩八角、万只山羊)突破。

沙里瑶族乡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沙里好大米”传为佳话。当前,沙里稻谷迎来了丰收期。“以烟促稻、以烟稳粮,烟稻轮作,天作之合。”沙里瑶族乡结合集镇大坝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推行“烟+稻”轮作,形成了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沙里瑶族乡还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养殖、沃柑、红薯粉深加工等特色种养产业,打造沙里生态米、蓝靛民族服饰、那伏壮锦、浪伏茶叶、沙里麻鸭等特色产业品牌,推动现代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思想铸魂,让精神提起来

“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在该乡阁楼、弄塘、那坝等村,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精美彩绘,让一面面墙体“活”了起来。

“文明宣传标语就像警示录。”阁楼村群众金昌靖说,大家在潜移默化中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沙里瑶族乡以乡村治理为抓手,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引导群众树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恶俗禁办”的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摒弃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沙里瑶族乡相继举办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暨“先进村民”表彰大会。公开集体表彰了“卫生光荣户”“致富标兵”“文明家庭”“好儿女(媳)”“身边好人”等一大批优秀干部群众代表。

“通过树立模范典型,示范引领辖区进一步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该乡党委副书记吴政志如是说。

“酒香不怕巷子深,村里染制的布匹、服装备受欢迎,销量很好。”果卜村老党员李秀念信心满满。乡村振兴,文化是魂。沙里瑶族乡全面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精心打造果卜村、那仰村“打蓝靛”非遗基地。引导和鼓励在家妇女舞动指尖技艺,制作民族衣服、绣球、腰带等。

同时鼓励各村举办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营造热爱家乡、和睦共荣、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打造沙里大坝农耕文化研学、浪伏古茶树生态旅游等民族文化乡村旅游产业,打造出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农文旅一体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品牌。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